证监会4月16日发布消息称,将对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作出修订,完善科创板“硬科技”的界定标准。
(来源:证监会)
万联网记者注意到,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证监会会同上交所始终坚守“硬科技”定位,扎实推进试点注册制和关键制度创新,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市场总体反应正面积极。据悉,2020年3月,证监会在总结前期审核注册实践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委认真研究论证,指出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超过250家,涵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据2019年报显示,平均研发投入占比12%、平均研发投入金额1.17亿元,平均发明专利75项,均显著高于其他市场板块,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等先后实现上市,科创板“硬科技”的成色和市场包容性逐步显现。
但与之随来的是,申报和在审企业中也出现了少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需要结合科技创新和注册制改革实践,进一步研究完善。
因此,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证监会修订公布了此《指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以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修改后将形成“4+5”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 二是按照支持类、限制类、禁止类分类界定科创板行业领域,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三是在咨询委工作规则中,完善专家库和征求意见制度,形成监管合力。 四是交易所在发行上市审核中,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重点关注发行人的自我评估是否客观,保荐机构对科创属性的核查把关是否充分,并做出综合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支持类、限制类、禁止类分类界定科创板行业领域,建立负面清单制度”中提到,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对于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禁止在科创板上市。可以说,这是金融领域的又一严格监管手段。
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李维友坦言,此次修订进一步强化了科创板姓“科”的定位。
从证监会一再强调科创板姓“科”的定位来看,不难发现,蚂蚁金服事件的影子,其对于整个证监会系统的影响非常深远。一直以来,以蚂蚁集团为首的产业互联网企业,金融属性与科技属性界限模糊,打着监管的擦边球。之后金融监管迎来最严时期,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京东数科也撤回上市材料、终止IPO。此外,据中国电子报报道,号称“激光雷达第一股”的禾赛科技、号称“柔性屏第一股”的柔宇科技等多家备受关注的企业也先后止步科创板。Choic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共有73家科创板、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
种种迹象表明,科创板IPO收紧的信号已经释放出来,在全链条的监管体系下,“带病闯关”的企业将会被严肃处理,拒之门外,可以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以下附上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证监会
来源:万联网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万联网、证监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章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有侵权之嫌或不妥之处请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