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其字面意义,“金融科技”这一词代表着“金融”与“科技”两个世界的碰撞与融合。发展至今,金融和科技的深度结合既创造了协同,也带来了变革。当今全球范围内庞大的投资金额凸显了金融科技这股革新力量的规模和速度,然而其背后蕴含的商业前景却不能一概而论,仍需接受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增长是衡量其颠覆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指标。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风险投资总额高达362亿美元 ,较2015年增加167亿美元。不少金融机构以投资者身份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并通过合作实现协同效应。
然而,庞大的投资总额却让人忽略了暗流涌动。能够上新闻、博眼球的都是有关交易规模、IPO以 及技术 风口的内容 ,流行热词比比皆是,难以区分现实与炒作。这些投资数据也无法体现老牌企业的反击和回应。
目前市场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有四种定义(见图1):
定义一:“ 颠覆者 ”(FinTechs)是指试图使用全新方法和创新科技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新入市者、初创公司和颠覆者。它们试图打造类银行的经济模式,获客成本是其主要挑战。
定义二 :“ 大象起舞 ”(Fintechs)是指正在通过重大技术投资改进服务、应对竞争威胁和捕捉投资合作机会的传统金融机构。
定义三:互联网巨头(finTechs)是指由通过金融服务巩固客户关系的技术公司所构成的大型生态圈。它们的公司规模优势可以规避定义一中提到的获客成本挑战,因此可以直接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如蚂蚁金服),也可以与老牌企业合作(如苹果支付)。
定义四:基础设施供应商(fintechs)是指向金融机构销售基础设施的供应商,帮助金融机构变革技术堆栈,实现数字化和现代化,改进风险管理和客户体 验。
麦肯锡认为,这四种定义下的金融科技公司面临截然不同的商业前景。从能力差异化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供应商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成功概率可能高于颠覆型金融科技公司,因为后者必须解决获客成本这个问题才能实现业务模式扩大。随着金融科技在各大市场逐步推进,传统型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可能来自大型科技生态圈型同业,后者的举措将构成一定的定价和利润率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金融机构大力投资构建数字化产品和技术能力,转型成为技术驱动型金融科技公司。
全球金融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八大洞见
趋势一:
不同地区,金融科技公司颠覆难度各异
在颠覆型创业公司中,能做到销量和收入都达到临界规模的较少,而实现盈利的则更少。新成立的创业公司获客成本太高,而对于那些试图强势进入贷款业务的企业来说,资金成本和资产负债表规模限制可能非常大。
与其他行业类似,无论是小型还是大型科技公司,在市场规模、结构和监管要求等方面,地区差异深刻影响了企业的革新力和变革模式。中国监管体制在最初更为宽松,这也促成了部分科技巨头构成的生态系统直接进入、重塑了财富和资产管理模式。而在美国等更严格的监管体系下,更多、更分散的颠覆型独角兽在支付、财富管理等各个细分领域逐渐探索出自己的商业模式。
由于各国内部以及欧盟等区域集团内部监管较为复杂,可能会造成颠覆者在区域内“赢家通吃”的局面。因此金融科技企业需要在每个地区加大投资合规力度,而不是试图“一步走向全球”。拿汇款业务举例,某欧盟成员国的监管审批可以在其他27个欧盟成员国通用,此举能鼓励许多初创跨境支付公司率先向 邻近的欧盟国家扩张,节约监管开支。向美国扩张除了需要额外的监管投入,还需要获得各州政府的汇款许可,导致在美国扩张的欧洲运营商面临更加繁琐的监管流程。
随着金融科技市场日益成熟,那些已成功在区域立足的颠覆者最终将瞄准国际市场。颠覆者在进入新市场前必须适应新的市场动态和政府法规,充分理解和认识地区差异,谨慎选择合适进入的“战场”。
趋势二:
以迭代进化方式为业务赋能,比追求复杂技术飞跃更有价值
人工智能及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市面上并没有多少可以推广应用的独立人工智能用例。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机器学习等高级建模技术对传统分析技术的补充。人工智能前景光明,但可能更像是一种迭代进化,而不是利用新数据源和方法为行业带来飞跃的技术。
许多信贷审批变革者声称,已经实现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海量另类数据来源,覆盖手机号码到社交媒体,但尚未取代传统的信贷审批方法。同样,在许多情况下,类似还款历史等传统信息在预测信用方面仍然优于社交网络聊天记录,尤其是在信用记录和信用机构体系较成熟的市场。消费贷款平台越来越多地采用迭代式机器学习方法稳步改进业绩,而不是一步跨越到新的人工智能方法。
最终,在短期内能够推广和盈利的获胜者可能不是那些建模方法最新、算法最复杂的公司,而是那些有能力把先进分析和独特数据源与现有业务基础相融合的公司。
趋势三:
执行力和可靠的商业模式比单纯引进技术更重要
金融科技创业公司一直将“ 把事情做完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奉为箴言,最优秀的创业公司已发展为可以快速交付产品和营销活动的执行机器,无需进入新的技术领域。数据驱动的迭代加上早期和持续的用户测试,为这些企业创造了强劲的产品市场。
虽然引入新技术振奋人心,但执行的复杂性和需求的 不确定性意味着交货时间漫长,几乎没有机会确认业务模式。以跨境汇款市场为例,该市场一直由大型老字号企业,如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等主导。即使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基于区块链的转账公司,在国际汇款市场上不惜重本宣传,却仍然没有一家公司做到了能与Wise相匹敌的规模,而后者是在传统支付框架上建立起的数字业务,而非全面使用最新科技。作为业内最成功的变革者者之一,Wise重点关注良好的用户体验和独特的营销活动,从而实现快速增长并成功革新该领域。
另一个超越单纯引进技术的案例来自华尔街。2016年,高盛的在线借贷平台Marcus以搅局者的身份进 入消费金融领域 。时至今日,这家公司已在美国和英国拥有400万以上的客户,放出的贷款总额超过了80亿美元。此优异成绩的背后,是高盛持续关注平台发展,利用成熟的数字销售、营销技巧以及传统的计分方法,在短时间内成为领先消费金融提供商。
趋势四:
资本选择更谨慎,业务基本面审查更严格
在追捧金融科技创业热潮多年后,如今投资者越来越谨慎。尽管金融科技行业总体融资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但全球各地的科技投资者越来越重视规模和利润成长性较好的成熟企业,对这类公司不吝投资。在融资门槛不断上升的环境下,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公司正面临着融资困难。
一些曾吸引了大量融资的金融科技企业尚未开发出可持续商业模式,可能需要快速找到一条收入更可观的道路,以继续吸引资本,这一点在挑战者银行中尤为明显。一些公司已经筹集了大量资金,但仍难有效盈利。还有一些公司由于金融牌照和监管方面的复杂性,在经过一段较长的开发期后,仍未能开发出零售账户产品。
许多小规模变革者需要长期、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方能产生收入,而要消费者真正接受创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时间。不少创业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趋势,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创新手段寻找替代资金来源 。例如,一家叫Ripple的区块链技术金融科技公司成立于2012年,如今估值已达到近百亿美元。Ripple的自有专利加密货币XRP可以作为传统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融资模式的替代资金来源,虽然尚未在行业内大规模普及,但Ripple积极主动地通过大量“概念验证”展示其加密货币能力,而桑坦德银行(Santander)也发布了一款基于Ripple的跨境支付应用。这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趋势五:
良好的用户体验不足以构成安全网
以前银行的网站比较繁琐,又没有移动设备兼容版本,给变革者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新晋公司可以通过开发一款可用性强的应用,以良好的用户体验(UX)赢得客户。然而这种黄金窗口期已经过去。而今,大多数金融机构已完成零售用户体验转型,它们的移动应用设计一流,功能全面。良好的用户体验已经是一种常态,客户需求正逐渐转向越来越多样的金融科技产品本身。
Robinhood推出了一款能够简化股票交易的零佣金移 动应用,简单易上手、用户体验极佳。一开始,公司通过用户账户现金余额投资获得收入,此后公司不断创新,推出了“Robinhood Gold”,“Robinhood Instant”等产品。其中“Robinhood Gold”每月最低只需10美元,即可开通保证金和非正式交易时间外交易功能,深受客户青睐。
当然,光靠简单、易用和免费已经不够,新晋初创企业要不断推出更有吸引力的创新型产品和服务,才能与老牌企业抗衡。
趋势六:
传统金融机构逆袭反击,积极拥抱金融科技
早在2015年的致股东信中,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便宣布“硅谷来了”,他在信中明确表示:“初创公司正在研究传统银行业的各种替代方案”,而银行也“有强烈合作意愿”。
事实上,传统金融机构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已经开始用各种方法改进其产品或服务。例如富国银行(Wells Fargo)增加了一项业务预测功能,对账户信息和客户行为进行分析后,可通过多达50余项提示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财务指导和洞见。
尤其是从商业模式来看,老牌银行最初面对金融科技入侵者时反应迟缓,多少是由于担心其稳固的传统业务遭到蚕食。但这些传统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强,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涉足金融科技,在非核心业务或区域性业务试水数字产品。
高盛推出的消费贷款平台Marcus或许是投行进军数字领域的最著名案例之一。智能投顾也是老牌企业反击的一个领域,瑞银在部分市场推出智能理财平台Smart Wealth,进军提供简单理财服务的智能投顾领域。摩根士丹利在美国推出了数字财富管理平台Access,最低投资门槛为5000美元,美林银行也推出了类似产品。
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和先锋领航(Vanguard)是最早 一批积极应对“智能投顾”趋势的金融机构,它们借助庞大的客户资源在过去几年迅速发展。要推出这些产品,传统金融机构还需要在内部培养人才、能力、组织和文化。
趋势七:
颠覆者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增多
前文提到,杰 米•戴蒙(Jamie Dimon)在信中所书的“强烈合作意愿”绝非妄言。他早在2017年的致股东信中就详细阐述了大摩的数字战略,并指出与颠覆者合作是银行提供创新型产品服务和客户服务方式的关 键 ,如大摩与OnDeck、Roostify和Symphony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荷兰国际集团(ING)是另一家通过合作创新的银行。该银行为比利时一家初创企业启动了金融科技村(Fintech Village)加速器项目,并委派一名全球金融科技主管专职负责监督推进相关战略。此外,ING还成立了总额达三亿欧元的ING Ventures基金 ,专 注于金融科技投资,并已与百余家初创公司开展合作,同时与其投资的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例如,通过投资借贷平台Kabbage,ING将其业务与该平台相结合,在欧洲各国推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
各方均可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进行能力互补,从而受益:创业公司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高风险承受能力,在应对市场变化时更加灵活;大型生态系统参与者基于核心互联网业务拥有庞大、具有黏性的客户群,适合开展交叉销售;老牌金融机构虽然长期积累了大量客户数据 ,但对待核心业务却更加谨慎 — —随着金融业中的部分领域越来越规范,老牌企业的合规和监管能力将更有用武之地。
趋势八:
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未来收入预期较高 ,但销售周期长
企业部署的IT堆栈如同一个巨大的叠塔,由许多模块堆积而成,有些是现成的,有些是内部开发的。类似积木游戏,移除或替换IT堆栈模块并不容易,过程不仅复杂,还常常伴随着风险。数字创新往往受到已有IT基建 ,尤其是核心银行系统(CBS)的阻碍,变 更 成本较高。这就给行业颠覆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去选择成本效率高、部署灵活的云。
近年来诞生了数家CBS金融科技公司,试图在200亿美元规模的CBS市场分得一杯羹。就像在“淘金热”时期向淘金者提供镐和铲子的人一样,这些初创公司的初衷不是颠覆老牌企业,而是在一个更模块化 、开 放API的环境下帮助老牌企业提升技术实力。据麦肯锡估计,近80%的金融机构将在未来5—10年更换CBS。
考虑到销售周期长、风险规避等因素,CBS金融科技公司与大型金融机构面对的可能是一场硬仗,尤其是在与核心基础设施变革同等重要的领域。对于缺少必要的业绩与合规记录的初创企业来说,大银行供应商合同签署或应用程序的采购和注册流程会是个挑战。
鉴于大型老牌企业的风险规避性质,中短期内,金融科技公司可能将继续对准颠覆者(比如数字挑战者银行)和老牌企业的非核心领域 。虽然这些客户可能 没有雄厚的资金 ,但他们可以帮助CBS金融科技公司证明其理念的可行性,打响名气,迭代产品,瞄准更大的潜在客户。
过去几年金融科技突飞猛进,并且还将持续快速变革。随着新赢家的出现以及当前市场领导者逐渐成熟 和多样化 ,本文所列举的趋势可能很快会有所变化。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无论是通过提升自身内部能力,还是通过外部合作或收购,都必须主动回应带来的变革。对于金融科技投资者而言,在资本配置上需更加谨慎,因为一些行业和公司将在这波浪潮的最后阶段开始破产倒闭。对于金融科技颠覆者而言,成功之路谈何容易。随着金融科技市场越来越成熟,只有为客户真正创造价值的公司方能存活。对于经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验的赢家来说,等待它们的将是丰厚回报。
免责声明:来源于麦肯锡公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章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有任何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或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