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已完全暴露其脆弱性。为此,全球主要国家均重新评估自身供应链和产业链,审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并相应调整发展战略。党中央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进一步促使我国经济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先决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旨在防止在重点行业及核心领域出现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应当加强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的发展,通过做强供应链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效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供应链;产业链;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3.3 文献标识号:A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供应链金融迎来发展契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开启是进一步强化发展国内市场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空间。随着“双循环”经济的逐步发展,其将对我国现有的经济秩序、经济要素和市场空间进行重新组合;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发的经济变化也将促使商业银行产生系列变化,并全面影响经济。因此,客观分析“双循环”发展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机遇,准确把握其对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可能带来的挑战,对于科学制定商业银行的经营应对策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促使我国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良性运转,并促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双循环”经济的畅通发展需要产业链、供应链各节点紧紧相扣,链条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过程畅通无阻,才能使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持续有效健康运转。其中,作为主体发展的国内大循环,会使社会各方更加倚重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发展。为此,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建设、行业集群发展等将成为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汇集点。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各国纷纷重新审视和评估各自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根据发展战略重新调整产业布局,使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更能够减轻疫情冲击影响,帮助分散产业风险。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抓住疫情冲击的窗口调整期,进一步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的集群优势,重点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在全球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提升链条上下游的协同效应。在此情况下,“双循环”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实施长期发展战略的机会环境,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能够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有助于保证“双循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场景 供应链金融指商业银行以供应链条中的重点企业为中心,为整个链条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以此带动整体的金融服务的金融活动模式。供应链金融运用丰富的金融产品实现科学、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提升供应链的协调性并降低其运作成本。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成为银行业短期融资的重要增长点之一。随着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商业银行以项目贷款、房地产贷款为主的传统公司信贷业务发展模式面临较大压力,为此,拓展制造业、新基建相关行业、商业流通业和新兴行业等信贷市场成为必然选择。而供应链金融沿产业链上下游为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进而促进供应链发展,也成为商业银行一种较好的展业方式。供应链金融一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特别地,供应链金融能够较好地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切实支持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同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有利于产业链上的企业追求链条价值最大化。 (一)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应用 供应链金融通过为供应链提供整体的金融服务方案,不仅有助于解决产业链条上各企业的资金需求,更能通过衍生服务带动供应链条的业务发展,提升供应链条的能动性,进一步加强供应链条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良好的供应链体系。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凭借其空间集聚优势、专业化分工以及根植性等特征,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较好的发展(文世尧、李成青、谢洁华,2011)。随着产业集群的推进发展,集群内的企业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且其信息较为公开,能够满足银行的信息量及融资保障需求,整体业务前景广阔。有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可以围绕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信息优势,解决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难题,整体提升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并从制度上解决贷款难、金融服务有限的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在国际化发展中的应用 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解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进一步挖掘人口规模大的市场优势,依托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和市场进入,进一步拓展打通国外市场空间,深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在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同时有效发展产业链。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构建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竞争的重要战略部署,有效实现对外竞争发展,并通过供应链金融连接产品供应和市场需求两端,以金融建设推进产业链条的国际合作拓展。在国际化发展中,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延伸产业长度和服务深度,并抓住新冠疫情重塑产业链条的契机,深度发展国内主要产业链,形成完整的闭合链条;通过推动国际产业服务的升级需要,加快促进新兴服务贸易方式的发展,对接全球产业体系的新需求。供应链金融能够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防范全球产业链条的“去中国化”,推进国际产业链条协同发展,扩大市场机会。 (三)供应链金融在制造业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的应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助力整个社会生产全面复苏运转,以及稳增长、稳就业具有重大意义。例如,珠三角地区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部分企业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为此,供应链金融可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新基建等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接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利于维护我国产业生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对全社会全经济领域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巩固并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四)供应链金融在新基建领域的应用 新基建是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5G建设、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具有强大的拉动投资需求及延长产业链条的作用。新基建项目对其上下游行业以及客户群体发展的带动性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新基建领域,供应链金融通过深度的上下游延伸金融服务,能够促进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加速,并通过新基建项目进一步培育消费新场景和新渠道,带动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 (五)供应链金融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应用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得益于金融科技推动,使得金融服务实体的效率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的技术创新已迅速发展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充分运用5G等新技术实现物联网的对接,形成一系列数字化升级变革,对接形成了高度数字化的居民生活场景,并以此产生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的数字化升级,例如,央行数字货币、数字财政等新生的数字化政策工具,在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的同时,相应提高了经济治理的精准度,拓展其深度与广度,也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新的业务空间。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相关业务复杂程度、其核心客户特点、行业特点、管理模式、结算要求以及结算方式均不相同,使个性化需求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突出特点,也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风险点。例如,银保监会《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坚持精准金融服务、交易背景真实、交易信息可得、全面管控风险四大基本原则,以在创新中规范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出现全新的行业、产业以及新业态的企业,特别是随着大量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的产业链提升等新问题的出现,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供应链数字化程度提升以及链条的全面风险管理构成较大挑战。 (一)数字供应链发展程度不高 当前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的趋势已不可逆;特别地,数字供应链金融可以作为普惠金融业务的营销利器,目前已受到金融同业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数字供应链发展程度不高,数字供应链金融业务尚未获得有效突破。商业银行须积极探索数字供应链融资新方向,拓展新局面;要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支撑下大力发展数字供应链业务,平衡不同担保方式的产品结构,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快速转型发展,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飞跃式”发展。 (二)银行缺乏完善的数据平台和专业业务人员 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面广,业务技术含量较高;加上业务本身的管理链条、综合管理要求也特别高,对银行的业务营销和经办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处理仍较多采用较为传统的人工模式,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平台支撑,多数商业银行还缺乏完善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统计和信息交流平台,难以及时获取和分析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企业风险,加深潜在风险。 (三)银行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动态变化跟进不足 由于经营形势不断变化,产业链条以及主要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目前大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重在准入环节的把控,对于后期的动态变化疏于及时调整,容易引发风险。因此,需加强跟踪监测供应链链条的经营情况以及核心企业的风险状况,全面评估核心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及偿付能力;对于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不达标的,需及时动态调整核心企业名单以及供应链,并跟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风险情况,密切关注已发生风险变化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担保意愿和担保能力,相应调整供应链企业业务等级。 (四)银行属地化经营制约 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具有属地化特征。在此模式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优势未得到完全发挥,业务拓展相对滞缓。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目前以属地化为主的营销管理模式下,银行内不同分行在客户资源、风险偏好、业务结构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难以顺畅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并形成营销合力。其中,异地分行间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比较突出,体现为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办分行积极性较高,但上下游企业所在地分行积极性有限,导致针对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只能在主办分行辖内获得较大发展,跨省区的业务较难开展。本文认为,缺乏跨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最大掣肘。 (五)优势产业国际供应链发展程度不高 2020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麦肯锡2019中国报告》,从贸易、资本和技术方面审视了中国与世界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上升。当前,全球价值链呈现区域化属性加强、全球化属性减弱的态势。我国在电子、机械和设备的产业领域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在这些深度整合的贸易领域之中,我国既是供应方,也是市场。同时,我国在全球轻工制造领域(例如,纺织和服装)的份额甚至高达52%,全球各国也高度依赖中国的出口。我国占据了全球纺织和服装出口的40%、家具出口的26%。但我国在优势产业的国际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程度不高,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市场占据的份额都很小,对大多数产业链而言,供应链金融仍有很大的全球化潜力。 四、总结与建议 (一)选定行业和专业市场,筛选目标产业链 商业银行应紧跟当前的经济形势,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所在地的优势、支柱及特色产业集群,挑选辐射效应广、交易额排名靠前、知名度高、信誉良好且贸易发展前景稳定的链条以及核心企业,展开针对性链式营销,量身打造供应链金融方案,满足企业从合同签订、交货付款到货款回笼全过程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在支持供应链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特别地,要进一步支持与供应链紧密相关的现代流通业的发展。银行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银行、供应链链条企业、中介企业之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水平,将供应链服务由“线下”转到“线上”,以有效支持现代流通业产业链条。对部分特定行业或企业加强调研,设计合理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通过重点拓展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医院和建筑行业的上下游供应链金融,加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可针对有代表性的客户设计适应其行业特点的供应链融资方案,并作为典型范例在全行的同业客户中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此外,通过对接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维护产业生态及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对全社会各经济领域的推动作用。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扩展我国的全球贸易,进一步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合理防范全球产业链条的去中国化,保障国际贸易畅通,推进国际产业链条协同复工,逐步促进外贸恢复。 (二)商业银行总部牵头制定方案,加速发展大型核心企业供应链业务 应由商业银行总部牵头制订全国性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方案,以改变属地化经营制约的因素,加大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拓展力度。可由商业银行总部充分利用营销资源,提高核心企业供应链营销机构层级。由总部直接负责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和方案制订,并建立有效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跨区域合作机制,明确跨区域利润划分和考核标准,直接从核心企业入手,取得其对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支持和配合,着力改变过去依托供应商营销,点对点办理供应链融资的思路和营销模式。 据此,可由省级分行直接负责辐射范围广,且核心企业与大部分供应链客户同属同一省份但分属不同城市的核心企业客户的营销及其供应链融资方案的制订,并通过实行名单制管理,及时动态调整供应链客户名单,确保业务有效发展。 (三)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 供应链中的商品交易、物流情况、应收账款变化等数据的交换确认,以及应收账款的质押登记等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风控要点。因此,商业银行需通过加强金融科技的投入,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更快、更直接、更完整地获取供应链以及企业相关数据,评价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根据评价情况确定融资额度,通过数据分析有效评判核心企业经营情况,以此判断产业链的整体风险。通过与政府机构、中介机构、交易平台等各方合作,建立数字化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对供应链条进行风险分析,以此评估和确定供应链条的经营情况,达到有效提升供应链金融整体的数字化能力的目的;同时,也通过场景建设加快银行业对供应链数字化应用的进程。 (四)加大供应链金融创新力度 依托金融科技进行技术创新,打造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供应链金融场景。与供应链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供应链融资产品,建立多方合作的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同时,通过开展业务覆盖范围广、附加值高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的机会,助力综合业务发展,优化整体业务结构。 本文来源: 国际金融杂志 作者:周杰,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李成青,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高级经济师;陈潇雅,中国工商银行韶关分行;谢洁华,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高级经理,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