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银保监系统开给商业银行(不包括从业人员收到的罚单)的646张罚单总计罚没金额为3.07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罚没超10亿元,这说明银行业的违规“大案”已经相对减少。
随着银保监系统对票据业务的监管加强,大量空转、套利的壳公司以及风控能力弱的商业保理企业或票据经纪商将面临出局。在统一监管下,票据作为未来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重要金融产品,将会成为企业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在新策略新金融下,监管趋严及金融去杠杆的推动,促使票据业务回归本源,以防风险、强监管和降杠杆为导向的宏观政策环境“挤出”了部分带有水分的票据业务。
大额罚单同比明显回落
上半年商业银行共收到的646张罚单中,从1-6月份,分别为113张、100张、129张、110张、141张和53张罚单,再加上信托和AMC等非银机构收到的30张罚单,总计为676张罚单,低于去年同期的894张罚单。
2019年,针对商业银行没有一单超过1000万元的罚单,最高额单张罚单是针对某直辖市城商行的660万元罚单,这张罚单指出该银行存在12项违规,包括未按业务实质准确计量风险、计提资本与拨备,未严格落实同业业务专营改革要求,违规开展土地储备融资业务,同业授信资金回流购买本行理财等。其余罚单的单张处罚金额均在500万元以下。
从地区来看,其中山东省罚单数量最多,累计罚款数额最大,以75张罚单、3969万元的受罚金额高居第一;广东、辽宁、浙江、上海的商业银行也收到较多罚单,分别为65张、62张、40张、35张,受罚数额均超过两千万。
而2018年开出罚单最多的是湖南、河南和浙江三地的银保监部门,其中,湖南全年共开出353张罚单,河南开出269张罚单,浙江开出223张罚单。
上半年票据违规的罚单共计67张
对贵州一家农商行的一项120万元罚单显示:违规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票据到期通过发放贷款掩盖票据风险,并形成大额不良贷款。而对一家股份制银行湖北分行的130万元的罚单也显示:贷款三查不尽职;办理承兑汇票业务中对贸易背景审查不严形成垫款;贷前调查不尽职导致贷款资金回流至借款人。
这些指向都是近年来越发火热的票据业务。票据融资业务的本质是企业短期融资,但经常被银行用来调节信贷规模和资本占用等监管指标。
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卖断+买入返售+到期买断”“假买断、假卖断”附加回购承诺等交易模式,假卖断真出表,或帮助他行在月底代持,调节信贷规模;有的利用第三方机构,将票据资产转为资管计划,以投资替代融资,随意调节会计报表并减少资本计提。
下半年票据监管在今年依旧会趋严
根据银保监会《2019年银行机构“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要点》,其中有一条授信管理的工作要点就涉及票据监管:票据业务贸易背景尽职调查不到位,保证金来源不实;利用票据业务调节存贷款规模及资本占用等监管指标;以利率倒挂等形式办理融资业务,开展资金套利。
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内容系网络转载或资料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如若有侵权或不妥之处,还请留言指正,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