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票据市场2021年回顾和2022年展望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
一、票据市场2021年回顾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迈出重要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中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阻力进一步上升,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国际看,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相比2020年,面对经济形势迅速变化及疫情反复,在上海票据交易所的积极引领下,票据市场更加从容应对,票据市场业务总量稳步提升,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方面加大创新,并以紧密围绕服务中小企业为核心,致力于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票据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贡献了应有的力量,票据业务发展与我们年初预测的总体目标基本一致。
(一)票据市场持续稳健发展,商票业务保持快速增长
2021年以来,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情况下,票据市场持续稳健运行,各项业务指标均保持正增长。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数据,2021年1-10月,票据市场业务总量136.18万亿元,同比增长13.05%。其中,承兑金额19.48万亿元,增长9.01%;背书金额45.67万亿元,增长21.98%;贴现金额11.97万亿元,增长8.82%;转贴现交易金额38.19万亿元,增长4.43%;回购交易金额19.47万亿元,增长18.57%。截止2021年10月末,票据承兑余额14.52万亿元,同比增长5.97%;贴现余额9.38万亿元,同比增长7.98%。
2021年1-10月,全市场商票承兑发生额3.00万亿元,同比增长9.11%,占比达到15.39%;商票贴现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1.50%,占比达到8.35%。截至2021年10月末,商票承兑余额2.14万亿元,同比增长4.39%,占比达到17.29%;商票贴现余额0.84万亿元,同比增长16.67%,占比达到8.96%。
(二)票据占经济比重有所回落,企业用票活跃度较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票据业务占经济比重有所回落。2021年以来,票据业务占GDP比重持续下降,2021年前三季度,票据承兑占GDP比重21.82%,较2020年同期下降1.12%,贴现占GDP比重13.47%,同比下降0.88%。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积极落实和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2021年9月末,再贴现余额为达5842亿元。
近年来,票据市场不断探索支持实体经济的直达性,依托自身低成本、覆盖广、灵活便捷等优势,充分运用秒贴、贴现通、票付通、供应链票据、绿色票据等创新产品,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各类企业用票活跃度总体较高。2021年上半年,企业用票金额47.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6%;用票企业家数237.82万家,同比增长16.49%。企业商票使用范围不断拓展,票面金额持续下降,2021年上半年,商票用票企业家数35.02万家,同比增长27.95%,商票签发的平均面额107.12万元,同比下降17.96%,商票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挖票据支付融资属性,提升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与广度。分企业来看,2021年上半年,中小微企业用票金额34.68万亿元,占比73.03%;中小微企业用票家数234.63万家,占比98.66%。票据可获得性强,是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工具,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数据,2021年前11个月,小微企业用票金额43.58万亿元,占比达到51.37%;小微企业用票家数283万家,占比达到92.56%,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显现。
(三)票据利率由高稳转向低走,利率中枢总体下移
2021年票据市场利率在政策面、资金面、金融市场监管及机构操作行为等多因素影响下,波动幅度进一步提升,价格先涨后跌。一季度利率中枢大幅上行,二季度下行回落至年初水平,三季度持续下行创新低,季末有所回升,四季度价格稳中有降。资金方面,货币政策维持平衡稳健,短期流动性合理宽裕,资金价格平稳。
一季度在年初信贷规模紧张、货币市场利率上行的情况下,足年国股转贴现利率由上年12月的平均利率2.74%快速上行至今年2月的3.34%;3月以来随着信贷额度转为宽松、市场利率水平趋于平稳,转贴现利率逐月回落,直至6月二季度末资金收紧,投放转好,利率企稳震荡,足年国股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到了2.7%,较上年12月下降4个基点;三季度受疫情反复,多省出现限电限产,实体经济需求偏弱,叠加平台类贷款压缩、房地产收紧和地方政府债务调控持续深入,经济下行,整体信贷投放不及预期,市场利率一路下跌,于8月创新低跌至2.0%后企稳反弹,9月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小幅回升至2.36%。10-11月信贷投放仍乏力,票据规模宽松,足年国股收益率中枢稳中有降,短期价格下行较快。截止11月,足年票据利率跌至2.22%,远低于其他短期贷款产品,企业票据融资意愿较足。
(四)供应链票据持续优化,企票通平台同步发力
2021年8月,上海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新版本成功上线。目前,围绕服务票据全生命周期,最新的供应链票据平台可实现供应链票据的签发、承兑、背书、贴现、跨平台背书流转、交易关系信息上传绑定和到期扣款确认等功能,已受理通过18家供应链平台的接入申请,且有10家供应链平台完成接入,累计注册企业超过2000家,其中小微、涉农、绿色企业占比65%以上,供应链票据业务总规模超300亿元。包括但不限于江苏、山东、广东、湖南、浙江、陕西、山西以及江西等全国多个省市地区均积极推进供应链票据业务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供应链票据平台参与主体不断丰富,今年上海票据交易所已受理通过了中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七家平台的接入申请。除上海票交所牵头的供应链票据创新外,中国国新集团旗下国新央企金融服务公司聚合中央企业、商业银行等多方联合共建央企商业票据流通平台——企票通。“企票通”从供应链核心中央企业着手,为央企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汇票出票、承兑、背书、贴现等综合金融信息服务。截至2021年9月份,企票通平台注册企业223家,白名单企业206家,并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二十余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票通”平台在聚合传导央企信用,激发商票市场活力,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打通链上的堵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金融科技赋能票据市场发展,产品创新春笋涌现
上海票交所2021年持续完善票据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闭环。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票据签发、支付、融资、交易等环节创新产品设计,深化票据的功能作用,实现产品体系和服务方式的闭环,提高票据服务实体企业的“直达性”。包括在签发端完善供应链票据平台和建设商票信息披露平台,促进应收账款票据化;在支付端优化“票付通”业务,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的票据线上支付渠道,拓展票据支付应用场景;在贴现端进一步推进“贴现通”业务,破解票据融资难题,优化贴现市场生态;在融资端做好标准化票据配套服务,拓宽企业票据融资渠道,打通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在交易端适应票据投融资属性增强、多元化主体希望参与票据交易的现实需求,推进票据的标准化改造,进一步完善票据交易机制。另外再贴现票款对付功能在11月投产上线,打通了再贴现业务全流程电子化操作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再贴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化、电子化操作,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精准滴灌符合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领域,为解决中小微等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新支撑、注入新动能。
随着商票披露平台的上线运营,不少商业银行继续优化完善票据“秒贴”,推出“信商票”、“商票通”等线上商票融资产品,助力扩大核心企业商票的市场接受度,实现资金和票据的实时交互,大大提高了企业商票变现的效率,提升了票据服务于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能力。京东等公司发挥科技赋能票据作用,为众多中小微企业提供票据信息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票据秒贴、快站等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供应链商票服务。果藤等公司为票据机构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中国国新企票通平台,充分发挥票据支付功能,积极利用票据开展企业之间的清欠工作,取得了好的效果。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利用金融科技力量,增强风险防控,加强合规管理,严防票据风险。
供应链票据平台持续优化升级,多个省份发文支持本地企业接入供票平台,供应链票据业务量不断突破,场景覆盖制造、批发和零售、建筑、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盘活企业应收账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助力“六稳六保”工作,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六)基础设施和制度同步强化,商票信批正式实施
2021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0】第19号(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正式落地,与此配套的《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操作细则》同步实施。我国商票信息披露工作全面施行,推动了票据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商票信用风险防范的市场化约束机制。截至10月31日,商票信息披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已达43321家(2020年度商票承兑企业家数为37255家),覆盖31个省份,披露票据约162万张,金额1.57万亿元,公众查询量约922万次。自8月1日信息披露正式实施以来,披露金额占应披露金额的92.49%。商票签发、流转及兑付透明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流通效率大幅提高,疏通实体经济作用进一步加强。2021年1月,《票据账户主动管理服务操作手册》进行了更新,结合上海票交所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承兑、收款、背书、保证等业务环节设置关键字段校验,票据账户主动管理服务极大降低了相关企业伪假票的产生及流转可能。通过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票据市场票据真实性问题突出、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得到了大大缓解,票据市场匹配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到了相应保障。
(七)多维度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保驾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
上海票据交易所持续推动票据市场风险体系建设,票据市场未再次出现重大风险案件,风险防控成效显著。一方面,票交所通过顶层设计,奠定了票据市场风险防范基础,一是实现票据交易的线上化集中模式,形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交易市场,使所有交易行为有迹可循,为票据风险监测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础;二是推进票据业务电子化,有效克服了纸质票据的自身缺陷,提高了交易效率,并降低了操作风险;三是加强票据市场业务规则设计,提高市场规范性,有效避免了规则不一致带来的隐患,抑制了票据业务中的不规范行为,防范了法律风险,保护了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四是实现票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纸票信息通过电子化转换登记、电票信息通过票交所系统集中归集,实现了票据市场的全量信息集中,为市场分析与监测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票交所多措并举建立风险防线,一是探索建立票据市场风险监测机制,围绕“建立专职的部门、专业的团队、专用的工具、专属的案例库”思路,探索建立票据市场风险监测机制,努力做到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建设大数据智能化票据监测预警平台,使票据市场监测朝着“全面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风险监测效率;三是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披露、票据账户主动管理等服务,防范伪假票据风险,提升票据市场透明度;四是加强市场参与者培育和教育,不断提升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
(八)票据市场研究进入新阶段,应用研究成果丰硕
为推动票据市场可持续发展,票据市场各参与主体积极进行理论、实务研究,无论是票交所还是专业票据智库的研究成果都十分丰硕,为票据市场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智力支持。2021年以来,上海票据交易所积极响应市场需求,举办多场线下培训班,加强票据市场应用理论交流。中国票据研究中心开创“票据论道”专题研讨会,就票据风险防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积极举办“票据市场改革创新与规范发展”征文活动,就双循化发展战略下票据业务发展、供应链金融与票据市场发展等问题展开研究。江西省金融学会开展“十四五时期票据业务创新发展研究”征文活动,就新发展阶段票据业务如何创新发展,发挥实体经济融资工具作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就票据市场热门话题进行研究,在共青城、上海、南昌召开专题研讨会。共青城会议围绕《票据纠纷案件裁判规则(初稿)》修改展开深入探讨,对于《票据纠纷案件裁判规则(初稿)》的修改完善,《票据纠纷案件裁判规则》成形,以及全国票据纠纷案件裁判尺度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会议以“商业汇票发展与创新”和“商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题,分别围绕建立长三角电子商业汇票平台合法性、合规性、可行性和规范化,以及在“稳增长、保就业,重在保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背景下,对商业承兑汇票未来发展进行探讨。南昌会议对“票据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进行了探讨,围绕票据业务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有利探索,票据如何更好地服务小微、服务民营企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加强票据系列文章研究,在票据历史方面,发布建党百年票据历史、改革开放四十年票据历史以及红色票据等文章;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布票据与普惠金融业务、票据在新时代功能作用等文章;在商业承兑汇票方面,发布双循环格局下商票发展、商票服务实体经济等文章;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发布票据在钢铁行业、铜产业链、白酒行业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票据保证在供应链金融中的研究等文章;在行业研究方面,发布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票据业务发展等研究文章。出版《票据学》,对票据基础理论与知识、票据运作与机理、票据发展与规律进行探讨;联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报》举办商票征文活动,就商票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票据市场2022年展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我国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加强调“提升效能”“精准”和“可持续”,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依旧是支持的重点;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的有机结合,与以往单纯地强调“跨周期”的宏观政策不同,此次会议强调“跨周期”与“逆周期”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体现了在经济发展面临压力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将继续维持平稳运行的政策信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兼顾短期增长与中长期发展之间的平衡。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鼓励发展制造业,强调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并将房地产政策纳入结构政策,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房地产政策转向“稳供给”,进一步体现了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的总基调。经济稳定发展为票据市场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市场总量稳定,业务结构面临调整
总体来看,预计2022年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形势稳健向好,承兑总量、贴现总量、票据融资总量、交易总量将保持平稳增势。票据市场具有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强、更经济的优良特性,是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民营、三农企业发展的理想工具之一。随着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建设与投产上线,票据制度的不断完善,票据市场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商票信息披露机制的进一步发展,供应链票据的持续推广,以及票据可拆分功能的逐步实现,票据融资支付便捷性将进一步提高,有利推动了应收账款票据化发展进程,商票发展面临重大契机,成为票据市场发展新蓝海,由此导致票据市场结构面临重新调整。预计2022年商业承兑汇票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增幅快于银行承兑汇票,整体占比将有较大幅度提升,商业汇票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票据业务创新步伐加快,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更加突出。
(二)商票地位提升,突出服务实体经济
现阶段商票之所以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不外乎资产端、资金端和中间端的信息不对称。资产端来看,企业商票运用能力弱,导致市场供给小,同时也存在有些企业过度承兑滥用商票,导致市场对商票资产呈不信任。资金端来看,一是市场最大资金主体商业银行对企业商票授信不充分,授信银行无法追踪最终持票人导致没有办法提供商票融资服务;二是公开市场基于商票创新还不充分,公开市场主要注重长期资产,对商票缺乏充分认知,而且市场监管部门对商票创新监管上没有达成一致。从中间端来看,就是信息不对称,商票资金信息和资产没有统一平台匹配,对商票主体信息难以获取。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近年市场各方都在为商票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商票有了大发展的基础。上海票交所构建商票信息披露规则、电子票据和二级市场发展提升了商票在使用体验。企业也在自我觉醒,开始不断尝试商票在供应链中的运用。商业银行逐步探索引入担保、保理和融资租赁等机构作为增信或强化场景风控,用商票金融产品介入供应链金融业务。有些地方职能部门和民间,结合金融科技搭建商票信息平台,强化风控促进商票在供应链上流转,解决了商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关乎商票有益的探索必将带动市场各方积极加入,为商票发展提供动力,商票大发展未来可期。
(三)票据利率稳预期,小幅震荡有所上升
展望2022年,后疫情时代,经济进入一个没有地图的地带,很难完全参照以往规律。2022年宏观经济方面,政策仍是核心力量,在“六稳六保”的框架下,政策的短期逻辑就是调结构稳增长,在“底线思维”的稳增长诉求下,对地产投资不宜过分悲观,而财政约束下基建投资难以大举发力,不过制造业投资有望在成本压力下行过程中得到改善。预计明年PPI增速下行伴随着CPI增速的温和回升,通胀压力整体不大。2021年的下行力量实际上来自隐性债务收紧和地产主动调控之下建筑业产业链的放缓,今年基本都是在调结构,双控,减碳,压制房地产融资都是在调结构。明年继续不管稳增长而去调结构不太可能,估计明年政策会有一定程度放松,重点在稳增长。流动性方面,2022年货币政策的定调仍将是稳健的,大概率延续政治局会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货币政策稳健但略偏宽松,不止有降准或还有降息。
综上,2022年票据市场利率将稳中变化,预期会有所上升。2022年上半年,信贷投放旺季,在稳增长压力之下,城投债务管控政策将相对缓和,改善当前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市场的状况,票据利率可能上升。进入下半年后,可能经济企稳,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经济增长的动能或出现衰减,利率上升的压力或减轻,票据市场利率有可能缓慢步入下降通道。但不排除因全球疫情、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及国内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对时点造成的扰动,只能边走边观察,应对重于预测。同时,月度内市场价格变化也将受到期量、签发量、贴现量、信贷规模调控、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影响发生起伏,市场参与主体需谨慎判断。
(四)顺应发展新趋势,创新应用全面推进
2022年,在上海票交所带领下,票据市场参与方将继续围绕票据全生命周期进行创新,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下票据市场新优势,推进完善票据市场机制、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票据市场活力。一是结合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上线,结合普通票据可等分化签发、流转的功能,各家银行进一步优化贴现、票据池等业务,以提升客户体验为手段,降低企业票据融资难度;二是重启标准化票据,2021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该文件明确提到“提高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标准化票据融资业务”,鉴于此,停摆的标准化票据经主管部门重新优化后有望恢复;三是加大票源拓展方面创新,在票据签发、支付、融资、交易等环节创新产品设计中,不断深化票据的功能作用,持续升级“贴现通”“票付通”及“供应链票据”产品及功能;四是推进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转让服务平台,该平台一期业务包括同业代付和福费廷,但可以期待上海票据交易所在此平台提供跨境票据签发、流转、贴现等服务,以此吸引外资进入的同时,顺应新发展格局。
(五)科技赋能金融,助力票据市场发展
2022年票交所将有序推进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建设,实现票据等分化签发;加速推进商票信批工作,加强重点风险监测;加强供应链票据配套机制建设,促进供应链票据业务持续发展,可以料想在供应链票据、应收账款票据化、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商业信用票据化等方面一定有新的发展。随着票交所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银行、供应链平台等将科技赋能业务发展作用愈发显著,票据市场经营管理会有新变化。工商银行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工银图灵”,实现了对企业贴现意愿、企业关系的图谱分析。浦发银行运用知识图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使得票据支付、融资、风控更加智能化,其“智慧票据”通过知识图谱推理、类协同过滤、社交网络分析等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潜在客户,实现精准服务。中国农业银行以票据交易数据为基础开展客户画像数据分析,结合授信、评级、工商、财务、监管等外部数据,构建模型评估客户风险状况,为客户选择、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六)统一规划建设,完善制度基础设施
2022年,一方面票据市场需继续完善商票框架体系,一是要提升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全面反映各类票据征信信息,真实呈现企业信用全貌;二是要持续推进商票信息披露,做好信息披露参与者培训及考核工作,及时、准确、完整披露商票信息;三是要加快推动商票评级体系建设,为投资者提供公正、客观的票据评级信息;四是要研究构建票据信用监管机制,票据监管部门应积极创新监管理念及方式,确保票据信用数据真实、可靠,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五是要尽快推进商票担保机制建设,发挥好财政、工信、税收等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合力,引入国家或地方担保基金为重点企业、小微企业提供商票担保,进一步发挥信用担保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另一方面票据市场还需推进绿色票据发展,一是明确绿色票据的概念,建议由央行或上海票交所设定统一定义;二是推进统一构建绿色票据标准体系,改变绿色票据各地标准不一、大范围推广难的现状,建议由央行或上海票交所设定统一认定标准;三是建议设立绿色票据权威认定机制与机构,统一分析、评价并认定绿色票据主体及有关票据行为;四是建议设立绿色票据信息披露机制,定期披露绿色票据开立、融资、兑付等信息,提升绿色票据市场透明度;五是完善绿色票据相关系统建设,实现绿色票据在全生命周期的可识别性。
最后,票据市场需朝着统一化方向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票据的顶层设计、明确其法律地位、强化其监管框架,以推动供应链票据健康规范发展;二是推动市场评级机构、担保机构、经纪机构的培育,构建多元、专业、互补的市场参与者体系;三是进一步增强市场透明度,在现有商票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补充市场基础设施主动披露机制,避免出现漏批等情况。
(七)统筹内外监管,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形势,票据市场需防范外部风险和内生风险。一是有关机构加强对国际形势、经济规划及产业政策的研判,引导市场参与者预期;二是票交所加强风险监测及预警机制,及时跟踪、分析市场参与者行为,有效履行监测职能,及时预警异常情况,强化监测结果运用;三是监管机构加强风险干预,对已暴露或可能暴露风险的企业或行业加以限制,通过控制其票据业务行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四是建议强化风险工具创新,探索研究票据市场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衍生产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的避险工具。
(八)产学研一体化,应用研究上新台阶
新时代票据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既充满了挑战,也充满着机遇,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加强理论创新,持续推进票据应用理论水平再上新台阶,推动应用成果转化,为票据市场长期、稳健、创新、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智库支持。未来,应加快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票据理论与应用体系,做好票据市场未来走向的顶层设计,引领我国票据市场健康发展,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票据法律法规等制度的研究工作。应持续强化票据研究加强票据法律法规的研究,加强票据全生命周期及经纬度研究,加强商票信用及服务经济研究,加强票据创新及衍生产品研究,加强票据服务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农业新经济主体研究,加强票据市场与货币、资本等市场关联研究,加强票据市场价格研究,加强票据风险防范研究,加强票据史研究,加强票据发展研究。期待发挥中国金融学会作用,加强票据市场宣传,强化中国票据市场理论研究;期待发挥高校作用,加强票据市场人才培养,为票据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期待票据市场繁荣发展,理论、制度、创新再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章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有任何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或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