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票据的诞生
6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明确标准化票据的定义、参与机构、基础资产、创设、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监督管理等,规范标准化票据业务发展。标准化票据以票据作为基础资产,联通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有利于发挥债券市场的专业投资和定价能力,增强票据融资功能和交易规范性。
标准化票据是人民银行连同上海票交所进行的一项金融创新产品,属于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标准化票据是一种等分化受益凭证,通过归集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商业承兑汇票组建基础资产池,以基础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而创设。
商业票据本身是属于“非标”资产,但本次公布的办法,其实质就是将属于“非标”性质的票据资产转化为标准化债权资产——标准化票据。通过对比人民银行2019年10月12日发布的《标准化债权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中对于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认定条件,标准化票据符合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认定条件。(如下图)
投行科技如何助力票据“非标”转“标”?
本次的办法出台,主要是规范标准化票据融资机制。如果结合《标准化债权资产认定规则》可以看出,标准化票据的诞生为“非标”转“标”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在《标准化债权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中被明确认定为“非标”的6类资产:
1.理财直接融资工具,
2.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相关产品,
3.北金所的债权融资计划,
4.报价系统的收益凭证,
5.保交所的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
6.其他单一债权融资的各类金融产品
结合本次标准化票据的“非标”转“标”之路,笔者相信,正式出台的《标准化债权资产认定规则》不会把上述六类资产明确列为“非标”,而是会有条件的允许其转“标”。
投行科技的应用展望
作为类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标准化票据,通过规范标准化票据融资机制,未来依靠投行科技,能够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发展。投行科技(Investment Banking Technology,IBTech),顾名思义,意指金融科技技术在投行业务领域中的应用和创新。
1.快速归集票据
目前我国票据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并在上海票据交易所进行交易。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数据,2019年,全国累计签发承兑汇票20.38万亿元。庞大的票据签发量为标准化票据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标准化票据首先要求归集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商业承兑汇票组建基础资产池。票据属于“非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每一张票据的核心要素不完全相同,但是某一类票据的核心要素往往又十分类似。标准化票据未来如需快速发展,需要依赖科技手段,特别是人工智能手段,能够快速甄别和归集符合要求的票据并形成基础资产池。同时,通过构建产品模型,能够实现标准化资产的等分化。
2.实时监控资产动态
在标准化票据存续期管理阶段,存托机构需要承担投后管理职责,包括跟踪、管理基础资产、处置违约资产等。因此又需要对上游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确保每日能够追踪资产的状态信息(资产本金余额变动、逾期、票据到期托收等)、资产池分布信息、预计现金流入信息、违约贷款最新处置动态等方面;对资产风险、产品风险和业务风险实时监测,并及时预警;从而满足业务风险管理需求,为业务分析、风险决策提供依据。
3.数据模型多样化需求
投行科技通过联邦学习,不断更新各种模型:现金流测试模型、压力测试模型、评级模型、早偿模型,实现快速迭代,为标准化票据的现金流测算、评级和产品估值等提供有效支持,未来标准化票据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得到高速发展,通过人工手段改进模型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发展需求,必须通过科技手段赋能。
4.信息披露
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针对信息披露提出详细要求,投行科技赋能金融打造全面交易平台提供标准化票据从发行到存续期的全生命周期业务功能,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标准化业务体系的信用穿透。将基础资产池信息上链,实现资产信息快速共享与流转,并确保基础资产形成期的真实性和存续期的实时监控。
5.构建标准化票据的估值模型
标准化票据在二级市场上流通,首先需要有市场估值,作为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标准化票据需要构建符合自身估值模型并进行动态估值。投行科技的应用,能够为标准化票据构建个性化的估值模型,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对标准化票据实行动态估值并输出结果,为标准化票据在二级市场交易提供定价参考,从而实现在二级市场的流通未来,在投行科技的趋势下,标准化资产才是投资银行资产端的最终出路,在“非标”转“标”的路径上,投行科技可以给出更多施展空间。应用投行科技,能够在资产端为资产的管理提供资产管理、评级、发行和估值等方面的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