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本次会议要求,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此外,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
此时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再加码,并未超出市场预期。“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这当中,小微企业一定是重点支持的对象。”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针对这一措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本次会议提出的两项政策是对原有政策的延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及复工复产,人民银行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两项工具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经历了两次延期,第二次延期到今年年底。”他表示,“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在这种形势下,出台这两项政策是对原有政策的延续,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PART.01
结构性特点鲜明
支持精准高效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强调了本次政策工具的“精准”特点。他表示,在海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国内跨周期、逆周期政策需要保持灵活适度。与此同时,政策也需要平衡稳增长、防风险与促改革,要求政策适度、精准、有效。“而本次政策是结构性小微信贷工具,有助于提升政策传导效率,起到精准支持小微企业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周茂华表示。
谈及本次政策主要面向小微企业的原因,曾刚表示,“一方面,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是我们GDP增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进一步来看,小微企业如若不稳,居民收入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可能会出现消费不振等问题。因此,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迫在眉睫。”
具体来看,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以及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等措施,不仅可以总量上稳住市场主体,助力稳就业、保内需,也能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让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对于“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并且在必要时可以增加额度”,温彬表示,该政策能够有效发挥再贷款工具的精准支持作用。“这有助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小微企业通常具有资产规模小、风控能力弱等特点,缺乏抵押物导致其面临融资难题。国家要求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提高首贷户等,就是为了破解其融资难题。”他强调,这项工具采取“先贷后借”的模式,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提供低成本资金,既能够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加大对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又实现了提升政策的精准性,防止资金跑冒滴漏。
PART.02 重市场化方式 让地方法人银行更加“能贷”“愿贷”
对于“先贷后借”的模式,曾刚认为,这是市场化机制的体现。“这种‘先贷后借’模式已经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可以在强化对小微企业精准支持的同时,避免出现资金过度滥用。‘先贷’意味着有银行根据实际的贷款需求发放贷款。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工具撬动的贷款规模是由市场决定的。”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政策对地方法人银行给予了特殊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其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对中小银行而言,这次政策很重要。”曾刚表示,此前很多类似政策都是针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而这次政策可以使中小银行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一定程度缓解地方中小银行负债压力,有助于改善其负债结构。从资产端来看,中小银行也更有余力和动力提升服务,增强中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提升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温彬也表示,从金融服务供给角度看,两项工具有助于提升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更好做到“能贷”。他表示,相比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和资本短板,可能制约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无论是原来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是本次政策,都对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形成激励和引导作用,解决其资金来源约束,并降低其融资成本。通过建立这样的长效机制,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战略定位聚焦于服务中小微企业,提升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除了让金融机构“能贷”,本次会议还要求完善金融机构发放中小微贷款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规定,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做到“愿贷”和“敢贷”。温彬表示,“本次会议还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这能够拓展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缓解资金压力。而扩大面向小微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成本,则有助于降低银行的业务风险。”
PART.03
落实“几家抬”
强调政策协调联动
当然,除了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也必须看到,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还要多方共同努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目前,金融支持政策已经出炉,除了下一步金融继续发力之外,财税政策也要积极配合,进一步推动减税让利。”曾刚表示。
周茂华也对记者谈到,小微企业要健康发展,需要政策的“几家抬”。他认为,除了货币政策,还应通过结构性减税降费等积极财政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另外,要采取措施构建大中小型企业良性发展生态,减少部分企业恶意拖欠小微企业账款等问题。
当然,各部门之间除了政策联动之外,加强信息共享也很关键。“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也有客观原因,其通常具有资产规模小、风控能力弱、信用信息不透明等特点,并不符合银行传统的以抵押物为条件的信贷模式。”温彬表示,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与金融深度融合,银行依靠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风控能力,使服务长尾客户成为可能。然而,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分布在各领域,甚至存在“数据孤岛”,银行获取数据存在困难,或获得的数据质量不高。他认为,本次会议提出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加快推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行政处罚、司法判决及执行以及纳税、社保缴费等信息共享,这有助于提升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做到“会贷”。
此外,温彬还建议,让小微企业自身茁壮成长,需要出台产业支持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助力其发展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免责声明:来源于金融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章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有任何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或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