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强化跨周期调节,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有力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较好地发挥了稳增长、补短板的作用。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推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常态化并扩大范围,2.8万亿元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同时,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本级支出继续负增长,节省资金用于增强地方民生财力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适当靠前发力,既提升效能,也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2月22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并就专项债、减税降费等热点话题回应了社会关切。
适当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对此,刘昆介绍,提升效能,就是要统筹财政资源,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加强与货币政策等协调,确保宏观政策稳健有效。注重精准,就是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科技创新,实施新的更大力度减税降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同时加强对基本民生、重点领域、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财力保障。增强可持续性,就是要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适当确定赤字率,科学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面对经济发展中的“三重压力”,市场普遍关注今年财政政策将如何适当靠前发力。刘昆表示:“实际上就是要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
具体来看,一是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二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重点支持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农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提高支出精准度,不撒“胡椒面”。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四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中央财政带头,继续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地方财政从严从紧,节俭办一切事业。六是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和改进地方财经秩序,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实施好组合式减税降费
近年来,减税降费成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先手棋”,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6年的17.5%下降到2021年的15.1%。
许宏才介绍,今年还要实施好组合式减税降费,助力市场主体迸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一是力度更大。延续实施涉及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11项税费优惠政策,扩大部分已有政策的优惠力度,及早推出一些新的政策举措。二是精准发力。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和科技创新,研究出台精准帮扶措施。三是协同施策。注重减税降费政策与其他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同联动,握指成拳,形成纾困发展合力。
不过,在持续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会放缓,如何保障财政支出成为多地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这是今年中央预算安排当中的一个重点。”许宏才表示,中央财政增加的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向困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减税降费减收比较多的地区倾斜。同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地方(包括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加强对县级财力的保障。
专项债券新增限额发行完成4844亿元
进入2022年,专项债发行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组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989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4844亿元,占提前下达限额的三分之一。
谈及背后原因,许宏才表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发行节奏要根据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的需要等合理把握。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要求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前下达专项债券额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主要是为了尽早发挥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
据了解,今年1月份完成发行的专项债券全部用于交通、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许宏才表示,今年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督促地方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对经济的有效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