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债市中,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个逻辑:
经济向好,国债收益率上行;经济低迷,国债收益率回落。
它的本意思是,在经济复苏时期,百业待兴,各行各业的投资回报率很高,这个时候,债市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债券价格也会因此降低,债券收益率上升(只有更高的收益率,才能吸引资金过来)。再简化一点就是,经济向好,权益市场(股票市场)吸引力上升,债市吸引力下降,债市走低。反过来,经济低迷, 其他市场投资回报下降,这时候具有固定收益性质的债券就会被投资者再次重视,也因此会抬高债券价格,降低债券收益率。
逻辑只是描述了可能。经济规律的毛病就是,它未必然成立。天然的客观性不足。
即便是前述结论,也存在着一个几乎无法控制的变量-预期。人们看到企业复工,或者某个经济指标改善了,即便数据全部靠谱,等数据本身背后的资金流传导至债券市场,已经不知是何年月了。问题的核心是,人们会根据这些指标形成对市场的预期,进而影响决策 ,导致资金流在经济复苏时从债市转战至股市或其他实体。
关键是:预期。
那么,什么决定了预期呢?
在普遍的老百姓心里中,人们更在意的是真实感受,而不是wind数据。最近,全国房产停贷一窝蜂,地产危机貌似在蔓延。在有关危机的反思中,很多西方学者都把地产因素当成了左右人们预期的关键--尤其是注重货币政策的那些人。
比如凯恩斯的继承者汉森,他写过一本书,叫做《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翻过几眼。这个人就认为,建筑周期是经济波动的主因。它繁荣,全市场繁荣。如果这个行业变得萧条起来,经济很难高走。根据他统计的美国数据,建筑周期的波动大概在17-18年左右。
教科书中的费雪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总结了一个经典的萧条路径。
在最初的时候,新发明促使投资机会会出现, 为追求更多利润,企业选择过度负债。随后, 为了清偿巨量债务, 他们会廉价出售商品(比如房子打折销售啥的)。随着银行贷款的被迫偿付, 存款货币出现收缩, 流通速度也会下降。在没有 “ 再次通胀 ” 的外生性干预条件下, 就必然有商业部门的利润及资产净值更大下降, 并加速破产。于是, 私有产权 - 利润至上 ”的理念会使得陷入运营亏损的企业减少产出、 交易和劳动雇佣。接着, 社会会出现悲观情绪和信心丧失(比如断供), 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持现行为和货币流通速度的进一步下降。
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
因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隐形中,货币在升值,价格在下降或者缓慢上升。
但同时因为前期的扩张,你的真实负债也在上升。
简单点概况就是:
生产链条断裂,投资项目没啥回报,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类似凯恩斯陷阱),货币的流通速度下降(买个股票亏损,你会更想把钱存银行)。这个时候,无论央行放再多水,货币也很难流通。公开市场投放再多,转贴现利率再低,也很难传导至企业。无形中,货币在通货紧缩(看起来资金面宽松,但是不流动)。这种无形的紧缩,似乎会带来一点点货币升值的好处。但同时,因为前期负债过高,买个房子,欠了几百万贷款,你真实的负债也在上升。
如果资产价格回落到你的负债之下,比如300万贷款的房子,现在只能卖100万。危机就爆发了。
费雪认为, 解决危机的策略是:
要么任由其恶化, 而后自主复苏至新的繁荣,但你要等个十年八年;
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 将价格水平推回平均水平, 才可能扼杀萧条。
回到题目的疑问,如果货币供给没有显著增加,停止还供增多意味着危机正在来临,如果预期变坏,权益市场很难走远,对债市而言,或许是一种利好。如果突然大放水,经济向好,那么收益率便可能再次走高。
以上就是关于“房产断供危机,国债收益率怎么走”的全部内容,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全面认识;更多金融知识,欢迎关注商票圈票据学院。
免责声明:来源于 南 阁 固 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章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有任何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或联系删除。